-
河北钢材出口增长显著 招商引资带动产业升级
河北钢材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实现显著增长,出口规模与价值同步提升。在招商引资政策推动下,当地钢铁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但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产业升级需求迫切。全文将从出口态势、产品结构、市场主体及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出口增长的驱动因素。“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对钢材的需求量巨大。这些国家钢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本土产能难以满足建设需求,为河北钢材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河北作为国内钢铁产业大省,凭借成熟的生产体系和区位优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备一定产能优势,出口规模与价值呈现同步攀升态势。 二、产品结构的现状与挑战。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河北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钢材主要集中在棒材和板材领域。此类产品在钢铁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导致整体利润空间有限。尽管出口量保持增长,但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待提升。 三、市场主体的活力表现。在钢材出口业务中,河北各类市场主体均展现出较强增长势头。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出口规模占比超过六成,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国有企业依托资源整合能力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出口份额占比约四分之一,发挥了行业引领作用;外商投资企业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布局,出口量保持稳步增长,多元市场主体共同构成了出口增长的支撑力量。 四、产业升级的路径建议。行业分析指出,河北钢铁产业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将发展重点转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领域。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开发适应国际高端市场需求的特种钢材产品。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注重引入先进技术与合作项目,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实现钢材出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2025-08-25
-
河北南部电网火电能耗大数据平台助力绿色转型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河北省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科技创新项目,成功投运省级火电能耗大数据平台,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该平台覆盖河北南部电网53台大型火电机组,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能耗管理,已累计节约标煤近15万吨,成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标杆案例。 一、平台核心技术突破与认证历程 2011年启动研发的能耗大数据平台,历时三年完成系统架构设计,2014年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成为国内首批具备法定效力的火电能耗监测工具。其远程测试装置可实时采集机组运行数据,涵盖锅炉效率、汽轮机热耗、辅机电耗等12项核心指标,通过算法模型自动生成“能耗体检报告”,识别高能耗设备环节。 二、多维度赋能发电企业节能改造 针对石家庄、沧州等地5家试点电厂的分析显示,平台可精准定位占机组总能耗8%-15%的辅机系统优化空间。例如,某电厂通过平台推荐的引风机变频改造方案,单台机组年节电达1200万千瓦时。此外,平台提出的燃煤掺配优化方案使锅炉热效率平均提升1.2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发1亿度电减少标煤消耗400吨。 三、环境效益与区域协同减排机制 平台测算显示,全面推广后河北南部电网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万公顷森林。其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监测-诊断-治理”闭环体系:首先建立机组能耗基准线,再对比实时数据识别偏差,最终推送定制化技改建议。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人工分析的局限性,使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测算误差率从5%降至1%以内。 四、未来扩展应用与行业示范价值 目前平台正探索与碳排放监测系统对接,未来将实现煤耗数据自动折算碳排量。河北省计划三年内将监测范围扩大至全省200台机组,并推广至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这一实践为全国火电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印证了“互联网+能源”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关键作用。
2025-08-25
-
河北启动雄安新区等重点区域皮革固废专项排查
为强化招商引资环境保障,河北省生态环境部门近期针对皮革、毛皮加工、废塑料再生及制鞋业等重点行业启动固体废物全面排查行动。此次专项工作以雄安新区、辛集等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着力构建全链条环境监管体系,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与风险防控协同发展。 一、排查范围覆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 本次行动重点核查皮革鞣制、毛皮硝染、废塑料分拣加工及鞋材生产等环节产生的固体废物。根据部署,排查对象包括原料堆场、生产车间、危废暂存库等关键点位,要求对废弃物产生量、转运轨迹、处置方式等建立动态管理台账。特别针对含铬污泥、有机溶剂等危险废物,实施"一企一档"溯源管理。 二、建立三级联动的责任追溯机制 河北省生态环境系统推行"企业自查+属地核查+省级抽查"三级管理模式。企业需提交经法定代表人签字的固废申报表,属地监管部门采用"双随机"方式实地核验,省级工作组将对石家庄、保定等重点城市开展飞行检查。对瞒报危废超10吨或非法转移的企业,将依法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 三、强化产业集聚区全过程监管 针对辛集皮革城、白沟箱包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方案要求配套建设集中式危废转运中心。园区管理机构需按月报送各企业固废数据,对年产生量超1000吨的制革企业实施在线监测。同时鼓励企业采用酶法脱毛、无铬鞣制等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危废产生。 四、探索固废资源化创新路径 在排查基础上,河北省将发布皮革废料、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指南。目前已在蠡县试点革屑制备再生纤维项目,在安新县推广制鞋边角料热解炼油技术。对符合资源化标准的企业,按规定减免环境保护税,推动形成"绿色稽查-技术升级-循环利用"的产业闭环。 此次行动同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交通运输部门将加强危废运输车辆GPS监控,市场监管部门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通过系统化治理,预计年内可实现重点行业固废规范处置率提升至90%以上,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提供示范样本。
2025-08-25
-
河北石家庄推进计量诚信示范建设助力招商引资
河北省石家庄市近期启动计量诚信体系深化工程,通过培育示范单位、扩大惠民检定范围等措施优化营商环境。该计划将重点在商贸服务、民生领域建立计量信用机制,为招商引资提供质量基础保障。 一、实施诚信计量示范培育工程 石家庄市市场监管部门将遴选900家商业服务机构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建设,覆盖大型商超、加油站、眼镜制配等民生行业。示范单位需公开计量管理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并纳入企业信用档案。 二、开展民生领域计量惠民行动 对村级医疗机构血压计、集贸市场电子秤等强制检定器具实施免费检测,计划覆盖城乡1000个基层站点。同步推进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检测、社区养老机构医疗设备校准等公益性服务。 三、强化民用四表首检监管机制 新建住宅小区安装的水电气热计量器具实施入库前全检,首检合格率要求提升至98%以上。建立计量器具生产、安装、使用全周期追溯体系,推行物联网远程核验技术。 四、构建计量信用联合奖惩体系 石家庄将计量承诺履行情况纳入公共信用评价指标,对失信主体实施重点监管。配套出台计量失信行为清单,建立跨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格局。 五、完善计量技术支撑网络 新建3个县级计量检测实验室,升级改造8个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加强衡器、医疗设备等民生计量器具的本地化检测能力,缩短企业送检周期。 六、开展计量惠民科普宣传 组织计量知识进社区活动200场次,发放计量维权手册10万份。在大型商超设立200个公平秤复检点,开通计量投诉快速处理绿色通道。
2025-08-25
-
河北新河汽车配件产业升级打造华北智造新高地
近年来,河北省新河县通过招商引资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传统汽车配件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目前,当地已形成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与国内多家头部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华北地区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关键节点。 一、产业基础与历史沿革 新河县汽车配件制造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生产基础钣金件为主。2020年后,当地政府将汽车零部件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依托原有技术积累,引导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现有28家规上企业实现数控机床、激光切割设备全覆盖,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6%。 二、技术创新驱动升级 通过设立专项技改基金,新河县支持企业引进自动化冲压生产线和智能检测系统。2022年建成省级汽车配件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出轻量化铝合金引擎盖、高强度防撞梁等新产品,其中7项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部分企业已实现与主机厂数据系统实时对接,形成柔性化生产能力。 三、产业链协同发展效应 当地构建"材料供应—精密加工—总成装配"一体化体系,吸引6家上游钢材供应商设立区域仓储中心。2023年新投产的智能铸造园区采用绿色电炉工艺,使能源消耗降低23%。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周边县市形成30公里配套半径,年物流成本减少超4000万元。 四、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新河县组建产业联盟统一质量标准,主导制定3项行业技术规范。产品除供应华北市场外,已进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2021年以来,企业联合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获德国莱茵认证。 五、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河设立分院,定向培养数控技术人才。政府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年培训超800人次。环保方面,全县配件企业完成VOCs治理设施改造,工业废水回用率达85%,获评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区。 当前,新河县正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计划三年内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产业升级不仅带动当地就业增长12%,更使汽车配件业对县域经济贡献率突破34%,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8-25
-
曹妃甸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今年以来,曹妃甸区以“产业项目建设年”为抓手,推动招商引资实现量质双升。6月至9月中旬,全区新签约项目超150个,涵盖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等领域,多个投资超50亿元的重大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升级 曹妃甸区聚焦产业链高端环节,成功引进中冶新材料、中林集团合作项目等标志性工程。其中,中冶新材料项目将填补华北地区锂电材料产业链空白;金隅产业园通过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传统建材产业绿色转型。在谈的五矿矿石混配、中石化原油商储等项目,将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储运加工优势。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凸显 作为京津产业转移核心承载地,曹妃甸区全年计划新开工项目达百个。7月举办的招商推介会上,智能装备、金融保险等19个项目集中签约,凸显区域产业多元化布局。北汽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推进,将助力曹妃甸构建“港口+制造+服务”的产业生态。 三、创新机制激活招商动能 曹妃甸区实施“以资源换产业”策略,统筹港口、土地等要素精准招商。各功能区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如装备制造园区重点引进智能机器人项目,临港物流区聚焦大宗商品贸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引进一个、集聚一批”的链式效应。 四、产业集群塑造发展新优势 目前,曹妃甸正加速形成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京能LNG等项目的落地,将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链延伸;五矿物流园建设有助于提升铁矿石国际交易枢纽功能。区域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上下游企业协同布局,逐步摆脱传统重工业单一形象。
2025-08-25
-
曹妃甸示范区北京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落地加速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再次取得重要突破。近日在京举行的专场推介会上,16个重点项目成功签约,涵盖现代物流、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标志着区域产业协同迈入新阶段。 一、重点项目集群效应显现 此次签约项目呈现产业链条化特征,中粮食糖仓储物流基地将构建华北地区食糖集散枢纽,京粮冷链项目填补了环渤海高端冷链基础设施空白。LNG集装箱生产基地的落户,将推动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链在渤海湾北岸形成完整布局。首钢装备制造加工基地的扩建,进一步强化了曹妃甸在重型机械制造领域的集群优势。 二、产业协同格局持续深化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曹妃甸累计引入北京项目近300个,形成以中国五矿为代表的金属材料集群,以北京金隅为主体的新型建材产业带。当前示范区已建成石化、装备制造、港口物流三大千亿级产业板块,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能力显著提升。 三、战略平台优势加速释放 作为国家级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依托深水大港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优势,正在建设面向东北亚的能源储运中心。其综合保税区已吸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新业态集聚,通关效率较传统口岸提升40%以上。 四、区域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随着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持续落地,曹妃甸工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示范区重点推进的智慧港口建设,已实现5G网络港区全覆盖,无人集卡、智能理货等新技术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 此次签约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超万个,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曹妃甸正逐步发展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点,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5
-
曹妃甸携手国家级会展龙头打造北方产业新高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唐山市曹妃甸区通过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全产业链会展产业园。该项目将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推动会展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北方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此次落地的会展产业园总规模达2000亩,采用"前展后厂"创新模式,整合设计研发、智能制造、展览交易等全环节。一期工程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会展设备生产,二期将拓展数字会展服务平台建设。区别于传统会展中心,该园区首创"展产融合"体系,可实现展品从设计到应用的闭环验证。 二、区位优势与产业协同 曹妃甸凭借深水大港和自贸试验区政策,已形成钢材、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项目选址临港商务区,与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形成两小时交通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将联动唐山现有陶瓷、机器人等特色产业,开发工业主题会展新业态。 三、经济拉动效应分析 根据规划,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200家,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2万个。在产业辐射方面,不仅能提升京津冀会展业国际化水平,还将促进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域经济研究显示,此类项目对地方GDP的乘数效应可达1:5.3。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实践 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曹妃甸2017年至今已落地京津转移项目171个。本次合作开创了中央会展企业与地方开发区"共建共营"的新模式,其经验将推广至雄安新区等战略区域。目前,配套的保税展销中心、跨境支付平台等创新设施已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五、绿色低碳发展特色 项目规划特别融入生态环保理念,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配套建设湿地公园景观带。这与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定位高度契合,未来将探索碳足迹可追溯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本。 该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京津冀产业协同进入深度整合阶段,通过会展经济与实体制造的有机融合,有望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为新时代东北振兴战略提供实践范例。
2025-08-25
-
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打造进口食品智慧物流新枢纽
为加速区域产业升级,曹妃甸综合保税区近期启动进口食品仓储分拨配送中心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该项目将依托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构建覆盖华北地区的进口食品供应链枢纽,进一步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 一、项目规划与功能定位 项目位于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围网内,占地面积约50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分装加工车间、标准仓库、冷链仓库及恒温恒湿库四大功能区。主要服务进口食品、葡萄酒、冷鲜肉类等快消品,提供保税仓储、分装加工、物流配送等一体化服务。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货物全流程可追溯,满足高端食品存储的技术要求。 二、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 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毗邻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周边港口、铁路、公路网络完善。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内企业可享受免税、保税、入区退税等优惠政策,货物通关效率较区外提升约40%。目前园区已建成11个5-7万吨级泊位,年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为进出口贸易提供高效物流支撑。 三、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 近年来国内进口食品消费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其中葡萄酒和冷鲜产品需求尤为突出。随着关税下调和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华北地区进口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五年突破千亿元。项目建成后,可通过恒温仓储和快速分拨服务,缩短商品流通周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四、投资效益与社会价值 项目总投资1亿元,全部由企业自筹资金解决。运营后预计年营业收入近千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20个,投资回收期约6年。通过集约化仓储管理和分布式配送网络,每年可减少物流环节碳排放约20%,助力绿色供应链建设。 五、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目前园区已完成七通一平工程,水电供应能力满足大型冷链设施运行需求。配套建设的智慧物流平台将整合订单管理、库存优化、运输调度等功能,实现与海关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该项目的实施将强化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枢纽作用,为区域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8-25
-
保定莲池区携手科技巨头共建应用软件孵化基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保定市莲池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际资源,联合科技企业与高校打造创新创业高地。河北佰盛集团、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河北大学共建的应用软件孵化基地正式揭牌运营,标志着当地在数字产业孵化、技术人才培养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该基地将整合三方优势资源,为区域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 一、政企学联动构建创新生态 莲池区政府在揭牌仪式中强调,基地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未来”为核心定位,通过微软的全球技术资源与河北大学科研力量,结合本地产业载体佰盛集团的运营经验,形成“技术+资本+人才”闭环。微软方面承诺将开放开发工具链、云计算平台及人工智能技术接口,同时引入两项核心计划:BizSpark为初创企业提供三年免费软件授权及云服务;DreamSpark面向高校师生提供技术认证与实战课程。 二、技术赋能瞄准京津保协同需求 基地重点布局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其课程体系涵盖微软CPLS认证的12项核心技术,包括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应用开发等。河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将设立联合实验室,每年定向输送200名实习生参与项目孵化。莲池区计划三年内通过该平台培育5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30%聚焦服务京津产业转移项目,助力区域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三、差异化服务破解创业痛点 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薄弱问题,基地推出分层扶持策略:种子期团队可申请6个月免费办公空间与技术诊断;成长期企业接入微软加速器获得市场资源对接。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特别开放了Azure人工智能模块的本地化部署服务,解决数据安全合规需求,此举在华北地区二级城市孵化器中属首创。 四、人才战略支撑产业升级 依托微软认证体系,基地计划每年培养500名通过MCSA、MCSE认证的工程师,并与保定5所高职院校共建“订单班”。莲池区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对入驻企业招聘认证人才给予社保补贴,形成“培训-认证-就业”良性循环。区域经济分析显示,此举有望缓解当地信息技术产业15%的人才缺口。 该基地的投运是莲池区落实河北省数字经济规划的关键举措,通过链接国际技术标准与本土化应用场景,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样本。未来三年,平台预计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超20亿元,成为辐射冀中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引擎。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